圆蛋的茶叶是什么茶(没有茶叶怎么煮茶叶蛋)

大家好,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,关于圆蛋的茶叶是什么茶,没有茶叶怎么煮茶叶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一个蛋去院子里,变成了什么弹

一个鸡蛋去茶馆喝茶,结果它变成了茶叶蛋;

一个鸡蛋跑去松花江游泳,结果它变成了松花蛋;

一个鸡蛋跑到了山东,结果它变成了鲁(卤)蛋;

一个鸡蛋无家可归,结果它变成了野鸡蛋;

一个鸡蛋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,倒在地上,结果它变成了导(倒)弹;

一个鸡蛋跑到人家院子里去了,结果它变成了原子(院子)弹;

一个鸡蛋跑到青藏高原,结果它变成了氢(青)弹;

一个鸡蛋生病了,结果它变成了坏蛋;

一个鸡蛋嫁人了,结果它变成了混(婚)蛋;

一个鸡蛋跑到河里游泳,结果它变成了核(河)弹;

一个鸡蛋跑到花丛中去了,结果它变成了花旦;

一个鸡蛋从楼上掉下来,砸到了一个挑菜农民头是,鸡蛋的主人连忙赔礼道歉,那农民说,你他妈的还不赶快"滚蛋"!小心老子"扁担";

一个鸡蛋骑着一匹马,拿着一把刀,原来它是刀马旦;

一个鸡蛋滚来滚去,越滚越圆,结果就变成了圆蛋

--祝大家元旦快乐!

建瓯有什么习俗

综观建瓯的民间风俗,归结起来,大体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征:一是循规蹈矩,注重礼仪;二是安居乐业,从善好施;三是待客盛情,宽厚从容;四是崇尚大道,尊师敬老;五是好求吉利,处世圆柔。为弘扬建瓯优秀的地方传统民俗,市方志委组织《建瓯通·民俗卷》编委评选出“建瓯十大地方特色民俗”(征求意见稿),现按人气指数排序,分别概述于后,以彰其名。

弓鱼

建瓯民间独特的一种生产风俗。鱼农将刚捕获的塘鱼,当场用草绳一端穿过鱼鼻扎牢,另一端绑扎在鱼肛门下,而后放入鱼塘或水碓活水中吐污吸新。过一、二小时后,再在鱼的肛门上部用草绳绑牢,把鱼弯成弓形,让鱼体保留少许水份,这就是当地鱼农独特的“弓鱼”,也称“弓水鱼”生产技术。经过上述“弓水”处理过的鱼,一般冬天能存活四、五天,夏天能存活一、二天,且能去除鱼肉中的污泥味。此外,由于有草绳绑扎,一则利于鱼农运送,避免途中损伤;二则利于顾客提拎,运、售、存、食皆便,从而成为地方一绝。

送头年(节)

建瓯民间的一种过年风俗。凡是有儿女嫁娶的头一年过年前夕,男家须向岳家送膀蹄、公鸡、活鱼、板鸭等四种礼品,叫“送四色”;而岳家则须向男家送过年的“果仔”,另加红枣、花生、桂圆、瓜子等,寄寓小俩口“早生贵子”。此俗至今尚存。

挑幡

建瓯民间独特的一种传统游乐活动。“建幡”共有幡杆、幡顶、幡布(即幅联)三部分组成,选一根大约10米长的肥硕毛竹,削去枝叶,缕空其节,制成长竿,外漆朱红油彩,顶上装一座彩绸扎成的六面形城堡,周围缀挂数只小铜铃,下面再高悬一幅长幡而成。表演者用单手竖托长竿,屏息运气,随着锣鼓声有节奏地舞动,时上时下,时左时右;时而用脚挑肩扛;时而用鼻顶齿托,幡竿始终要保持巍然不倒。舞到激烈时,长幡呼呼招展,令人眼花缭乱,铜铃叮当悦耳,具有浓厚的古闽族遗风。

在当代挑幡健儿的努力下,建瓯挑幡的表演创造出了“手舞东风转”、“脚踢西方柱”、“肩扛南天松”、“鼻托乾坤棒”、“口挑百战旗”、“额撑擎天柱”、“头顶一片天”、“齐心挪泰山”、“联手抛金棍”等十二招式。1997年,建瓯挑幡在上海被“世界吉尼斯”总部列为“世界之最”。1998年4月荣获“大世界吉尼斯之最”、“天下第一”的证书之殊荣。

斗茶

建州(即今建瓯)茶乡一种以比赛品评所生产的茶叶品质优劣的民间风俗。参加斗茶的人数少则二、三人,多则十几人。他们为争夺名次,斗得十分热烈。宋代,北苑龙凤团茶名甲天下,因而斗茶也是十分普遍,非常盛行。每当新茶制成后,茶农便将新茶拿到公共场合,各自把新制茶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,沏以初沸开水,比试茶水的汤色、汤花(盏内水面沸起白沫汤花以白色为贵,搅动后青白色为佳);次看茶汤,茶汤在盏周围沾水痕为负,惯称“胜负几水”或“相去几水”。当时斗茶讲究汤花、汤色,且都崇尚色白,所以多用黑釉瓷茶盏,以便更好检验茶汤水痕。斗茶场上众目睽睽,指划评论,把胜败看得如同登仙或是败降之将。所以,建州人把斗茶说成“茗战”。后来,这种斗茶习俗在丁谓、蔡襄等人的宣扬下,逐渐传播全国,上至皇帝下至一般文人,都乐于此事,留下许多文豪描写“斗茶”的名篇,如范仲淹的《斗茶歌》、苏轼的《送南屏谦师》、唐庚的《斗茶记》以及宋徽宗赵佶的《大观茶论》等。随着来华禅僧的东归,这种“斗茶”评饮艺术还传入日本,因此,“斗茶”与日本的茶道还存在着特殊的渊源关系。明清时期,在建宁府还流行“斗茶”习俗,只是对汤色的要求与早期不同。斗茶活动随着团茶的衰亡而淡化,如今建瓯茶乡在制焙新茶时,茶师们仍然会三五相聚,冲泡新茶“斗斗看”。坚持这种新茶口评“斗试”活动,以推动茶品质量的提高,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生产环节。

送灯

建瓯民间的一种过中秋节风俗。中秋节,在建瓯习惯上又称作“八月中秋”。节日的夜晚,大凡新婚夫妇,其女方的娘家须向新嫁女的婆家送一盏灯俱。过去,灯下还要挂一纸扎的麒麟送子。送灯时,先在其娘家将灯俱点亮,由一人为主手执灯俱走在前面。另有二至四人手拎红色礼盒,内盛红枣、花生、榛子、龙眼、核桃五种生果,叫“五子果”;还有月饼、柚子等各色礼品,前后相跟,招摇过市。一直送到其婆家门口,这时男方要在门口燃放鞭炮迎接,并备好点心和酒菜招待送灯诸人。然后收下灯俱等各色礼品,将灯俱高挂房中,回赠以月饼、鲜果等。因建瓯话“灯”与“丁”同音,表达了人们“送子添丁”、“五子登科”的美好祝福。此俗至今尚存,形式大同小异,灯俱随时尚潮流不断变换。

接香火

建瓯民间的一种丧葬风俗。出葬归来时,每位孝子都须在山上采些碧绿的连叶竹枝,并点燃两支红香,各自还配有一副装满水的酒瓶和盛麻、豆、谷、麦的“五谷袋”,一路各自带回家后,先将竹枝和香火插在家门两侧;再将酒瓶中的水从门口洒到水缸,将“五谷袋”中的麻、豆、谷、麦倒入米缸,以此预兆已将先人的“风水接到,五谷丰登”。此俗至今尚存。

插柳

建瓯民间特有的一种过清明节风俗。节日前三后四天,家家户户备三牲(猪肉、目鱼、圆蛋之类)、茶酒和香烛、炮仗冥纸,上坟为祖先扫墓。当晚,全家改膳,也有人请亲友“吃醮冢暝”。城里,清明早起,家家户户门前插柳枝,纪念唐末五代“全城众母”练氏夫人保全城池的大恩大德。

讨烛

建瓯民间的一种婚嫁风俗。接亲之前,按规矩,男家须向女家送上红酒、膀蹄、公鸡、活鱼、猪肚、线面、鞭炮、蜡烛、“五子果”等各色礼品。女家见了,总是要故意说这也少了,那也不够,要求男家补足。经过如此这般地讨这讨那,最后必定还得在蜡烛上做文章,即便是蜡烛送得再多,也是要再讨的。为此,男家在送礼时,事先总要多预备一对蜡烛在外等候。只要女家最后一声令下“再去补一对蜡烛来”,负责送礼的人即刻将事先预备好的那一对蜡烛呈上。因建瓯话“烛”与“足”同音,最后这么一讨,就算是“讨足(烛)”了。它寄托了人们对日后生活“富富足足”的美好愿望。

上烛

建瓯民间的一种寿诞风俗。当地一般自五十岁起,逢十祝寿,也叫“做生日”。寿诞均不发请帖,也不收礼,由亲友互相转告,届时自行前来祝贺。寿诞的前一天傍晚,亲友即陆续登门祝贺。一般都是一对红烛、一串鞭炮、一幅寿联。每来一拨,即先在大门口燃放鞭炮,并将点燃的一对红烛及寿联、礼品奉上,再由主人的子孙辈迎入大厅供架上安插起来。到了夜晚,厅堂上下,红烛辉煌;大门内外,鞭炮不断。其气氛暖融融、喜洋洋,这便是“上足(烛)”,也叫“暖寿”。因建瓯话“上烛”与“上足”同音,寄寓着人们“益寿延年,长命有余”的美好祝福。此俗至今尚存。

吃糕粿

建瓯民间特有的一种过年风俗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,俗称“过年”,这是当地民间最隆重的节日。从农历腊月二十之后,家家户户都忙于除尘擦洗、舂粿蒸糕、置办年货。在正月请客中,人们都必须吃糕粿,因建瓯方言“糕”与“高”同音,预兆“年年高升”;“粿”与“财”谐韵,谓“吃粿生财”。廿四晚,送“灶神公”上天“奏善事”,人们供奉年糕、白粿、豆腐、麦芽糖、糕饼等素食和茶酒。过年用的蜂花、粿脯仔、麻仔糕、花生糖、豆屑糖、簸粉豆等“果仔”也都赶在十二月二十三之前做好。一则敬送“灶神公”需用;再则对新出嫁女儿“送头年”也要用。此俗至今尚存。

END,本文到此结束,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,还望关注本站哦!